多角度回放: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重要时刻,捕捉每一个精彩镜头。

来源:24直播网
捕捉每一个精彩镜头

多角度回放是一种先进的视频技术,它允许您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观看重要时刻,捕捉每一个精彩镜头。这对于体育赛事、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尤其有用,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令人兴奋且身临其境的方式来体验事件。

多角度回放的优势

  • 捕捉每一个精彩镜头:多角度回放可以让您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捕捉每一个精彩镜头,这确保您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动作。
  • 深入了解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事件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这对于分析体育比赛或新闻事件尤其有用。
  • 增强观众参与度:多角度回放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因为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视角。这创造了一种更令人兴奋

CBA与NBA的差距到底在哪?

从字面理解,那就是一个是C一个是N,后面的BA都一样。

哈哈,,,

言归正传,要收差距,那还是相当大的,而且可以看出,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球员的身体素质差距,这是因为肤色种族造成的,先天性的差距后期很那抹平。 可以看到NBA球员中有很多黑人,都是被人叫做肌肉棒子,都是粗又硬。 国内球员与之比起来,那身体上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的。 可以看到现在去NBA试训的周琦,站在一堆黑人中,是无比的瘦弱不堪。 就算是在国内已经强壮不比的易建联,在NBA的对抗大环境下,内线肌肉淋漓的情况,易建联也很难立足,那就更别说一般的球员了。

2,联赛水平上,NBA从赛程,赛制,场馆,裁判等多方面都是领先的。 我们在平时看NBA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个犯规动作都有多角度的回放,可以说做到几乎无死角,镜头覆盖整个球场。 在CBA中目前还没法做到这么健全完善,很多回放也难解决一些争议性的判罚,从而导致联赛的整天水平较低。 另外从一个细节也能看出NBA的完善之处,他们的球场地板都是专门定制挑选的,有时候来中国打友谊赛,地板也是特地空运过来,为了让球员免于受伤害。 从这简单的一点就可以看出,NBA对整个联赛健康运营的用心。

3,球员的训练和康复训练。 在NBA,比赛只是整个NBA的一小部分,只有场上的48分钟,但真正比拼的不止这些。 平时的专项训练,针对各个位置球员,各种不同的配套训练设施。 力量训练,体能训练,灵活性训练,投篮训练等等,每一项都建立在强大的运动科学体系上。 赛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花了各大球队不少功夫,毕竟要在一个赛季,短短的半年左右打82场比赛,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赛后的体能恢复,以及受伤之后的康复,都是非常专业的。 在很多期的NBA最前线中也可以看到,张卫平在参观各球队的后勤保障时候,各种恢复仪器或者放松疗法层出不穷。

当然NBA和CBA的差距还不止这些,鉴于时间有限,暂时就先说这么多,大家可以补充。

从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上,截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可以从多角度

在顶点处截时,表面积不变,此时为:10x10x6=60(平方厘米)在棱上截时,表面积不变,此时为:10x10x6=60(平方厘米)在面上中间截时,表面积增加,此时为:10x10x6+2x2x4=76(平方厘米)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 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

而大部份的入门者还是在婴儿学讲话的阶段,所以无法透过言语很清楚的表达他想说的话, 甚至于颠三倒四语焉不详,更甚至语无伦次令人摸不着头绪。 所以你只要把镜头语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畅所欲言,三言两语的把你要表达的事情说得凊凊楚楚,不再让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以上用语言当做比喻,来说明摄影就像在讲话,用词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让人听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过镜头来表达一件事件,让别人很轻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达什么, 例如你拍摄一个中正纪念堂的大门,大家只要一看到这画面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没印象,左边拍一次右边再拍一次,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边一直重覆着同样一件事,你说烦不烦? 还有许多人在拍摄静物时,如花朵、器皿、图画等,画面虽美但不很生动的主题,镜头却停滞很久, 这就好像明明三言两语可表达清楚的事情,却用了长篇大论来说明,当然你会没有耐心再听下去。 同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所以你在拍摄时把它幻想成你在说故事,如此一来就不会脑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么画面及内容。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 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以英美为代表的称电影剪辑。 以苏法为代表的称蒙太奇,中译意为镜头的组接或剪辑。 )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书中涉及的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什么是影视中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

空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它原为电影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电影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

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电影画面大多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的。

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 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 看看侯孝贤等台湾导演的电影就相当明显。

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 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如何通过长镜头来表现情绪?

作品镜头语言的风格应由故事的风格、情绪内容……决定--因为镜头语言完全是为他们服务的

长镜头主要用来表达两种情绪:漫长和静默(又或者二者皆有)

以下可以参考:

长镜头,在影视艺术中,也被称为段落镜头,它是指拍摄机在不停机的比较长的时间运动后所拍摄的连续镜头,有些长镜头可以达到几分钟以上。

长镜头的理论首先是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的。 他认为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真实,常态和完整的动作,保证时间的进行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显示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其意义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蒙太奇组接的次数,而且对于开拓、研究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艺术潜力,也产生重大的作用。 特别对于需要连续表现的情绪,动作需要连贯,一气呵成的镜头以及要连续介绍辽阔空间的镜头,都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但巴赞把长镜头的美学意义绝对化,只强调真实,而忽视了外部蒙太奇组接技巧的艺术本质。 通过多次蒙太奇组接技巧我们可以选取典型、具有代表*的镜头,达到创造新颖、跨越时空、缩短无意义空间镜头的作用,使观众受到其在艺术侧面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时间复印、观摩的印象。 长镜头在国内的电视影片中运用极其繁多,往往给人拖沓冗长的感觉,不比港台或者西方的影片给人那样激烈的节奏感。

长镜头理论和表现技巧是构成影视艺术的一个部分,可以与蒙太奇组接技巧互为补充。 但我们不能滥用,尤其在故事影片,音乐电视中。 在记录片、教学片或者一些新闻片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表现一些细节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 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 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景深镜头

巴赞把长镜头称为景深镜头。 景深镜头就是长镜头(不是长焦距镜头)。 长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是创作问题,二是指变焦光学镜头及变焦画面。 所以长镜头也不能叫长焦距镜头。

蒙太奇理论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 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 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 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 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 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 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 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 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 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 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 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 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 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 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 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 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 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的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 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困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 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 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枪指着他。 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 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 同时。 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浅,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 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 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 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 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 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 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 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 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 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 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 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